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美国-白嫩少妇激情无码-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-黑人粗硬进入过程视频

凝聚合力,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湘皖蘇3省代表共話脫貧攻堅
2020-05-28 07:04:21          來源: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 | 編輯:王珈 |          瀏覽量:4808

湘皖蘇3省代表共話脫貧攻堅

—— 凝聚合力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

4月15日,麻陽苗族自治縣譚家寨鄉“連村聯創”扶貧產業示范園,村民給獼猴桃實施人工授粉。 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

5月2日,位于花垣縣花垣鎮紫霞湖邊的十八洞村千畝獼猴桃基地生機盎然。湖南日報記者劉建光 攝

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笑雪

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吳瓊

安徽日報記者 范克龍

“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、貧困縣全部摘帽,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”“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,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心”“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”……

近年來全國兩會上,“脫貧攻堅”是習近平總書記同代表、委員交流最多的問題之一,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。決勝之年如何積極作為?湖南日報聯合安徽日報、新華日報,邀請來自湘皖蘇3省的全國人大代表,暢談變化、分享經驗、共話攻堅,為提高脫貧質量和成色、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建言獻策。

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

打開龍頭就有干凈的自來水、家門口就業能拿到穩定收入……脫貧攻堅的成效,顯現在每一處溫暖人心的細節里。

“2015年,楠木橋村合村后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5戶915人,2018年整村脫貧出列,今年我們將確保完成剩余5戶5人貧困人口脫貧。”全國人大代表、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譚家寨鄉楠木橋村黨支部書記譚澤勇,講述楠木橋村這些年的巨大變化。他告訴記者,如今,2000畝“連村聯創”扶貧產業示范園成了村民脫貧增收的“金鑰匙”,許多村民在家門口端穩了“飯碗”。

“2009年3月5日,我第一天到村部上班,辦公室是廢棄的小學教室改造成的,18塊窗戶玻璃破了13塊。那時,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、一盞路燈。”談起村里的變化,全國人大代表、江蘇省靖江市新橋鎮德勝中心村黨委書記楊恒俊同樣十分感慨。他說,德勝村地理位置偏僻、交通不便,曾經是經濟落后村,2009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只有2.3萬元,負債卻高達48萬元。鄉親們不等不靠,大力發展現代農業。如今,1.4公里的立體生態走廊和80米長的忠孝文化走廊建起來了,村民腰包鼓了、笑容多了,過上了城里人也羨慕的好日子。

“和全國大多數地區一樣,安徽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。”全國人大代表、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介紹,日前,安徽省3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,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。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,村容村貌更加整潔,老百姓收入不斷增加。

牽住產業扶貧“牛鼻子”

啃下貧困硬骨頭,許多地區舊貌換新顏,各地也在探索中積累起寶貴的經驗。3位代表一致認為,夯實脫貧攻堅的產業基礎,是實現穩定脫貧的關鍵。

“牽住產業扶貧這個‘牛鼻子’,就能蹚出可持續脫貧的新路子。”多次走訪探尋后,譚澤勇了解到,楠木橋村沙質土壤多、晝夜溫差較大,適合種葡萄、獼猴桃、藍莓等水果。他介紹,為了把大家擰成一股繩發展產業,譚家寨鄉推行“連村聯創、抱團攻堅”工作模式,9個村(現已合并為6個村)黨支部、276名黨員共同參與,組建聯合黨總支,下設20個抱團攻堅黨小組,把黨小組建在扶貧產業上,把黨員致富能手配置到基地上。2018年,村集體經濟收入280萬元左右,貧困發生率降至1%以下。

楊恒俊也看到了產業在扶貧中的關鍵性作用。他回憶,自己到高郵市橫涇鎮考察時,發現該鎮的咸鴨蛋綠色環保,但銷售狀況卻不太理想。于是推動德勝村以種植養殖合作社為主體,申請注冊“德勝牌”商標,采取農超對接、農企對接等方式,打通農產品產銷鏈,將“德勝牌”咸鴨蛋銷到蘇浙滬等地。有了這個成功經驗,水蜜桃、有機大米等打著“德勝”標簽的農產品輪番亮相,負責經營推廣的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隨即成立,各類產品暢銷江浙滬超市。得益于產業發展,德勝村村民在脫貧攻堅戰中旗開得勝。

“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。”趙皖平認為安徽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正是產業扶貧,通過“四帶一自”產業扶貧模式,發揮龍頭企業、能人大戶等帶動效應,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參與并分享產業扶貧紅利,不斷夯實持續增收和穩定脫貧的基礎。

提高脫貧質量和成色

脫貧成效已顯,如何提高脫貧質量和成色,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?

“要瞄準農業現代化短板,做出大農業、大產業、大品牌、大市場,讓老百姓有更穩定、長久的收入來源。”關于鞏固脫貧成果,楊恒俊有了下一步打算:調整農業布局,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,將原本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成村級股份制有限公司,讓老百姓的錢袋子穩穩地鼓起來。

“楠木橋村將利用自身優勢,繼續建立完善貧困人口與企業利益聯結機制,進一步實施產業轉型,在少數民族鄉發展智慧農業,打造數字鄉村,促進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。”譚澤勇建議,以楠木橋村為核心區,以武陵山片區為輻射區,進行農村田園綜合體與城鄉田園社區建設,有效推進農產品出村進城,帶動產業持續發展,推動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。

“脫貧摘帽不是終點,而是新生活、新奮斗的起點。”在趙皖平看來,脫貧攻堅應當計之長遠:一方面要鞏固、提升脫貧成效,確保全面完成目標任務;另一方面要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,建立長短結合、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。他認為,接下來要以產業扶貧成果銜接產業興旺,以生態扶貧成果銜接生態宜居,以教育扶貧成果銜接鄉風文明,以黨建扶貧成果銜接治理有效,建立返貧對象動態識別與管控機制,堅持脫貧不脫政策。同時,要抓緊謀劃研究相關脫貧攻堅政策在2020年后的銜接問題,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。

原載《湖南日報》(2020年5月28日06版)

版權作品,未經授權嚴禁轉載。湖湘情懷,黨媒立場,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.voc.com.cn或“新湖南”客戶端, 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。轉載須注明來源、原標題、著作者名,不得變更核心內容。

責編:王珈

初審:王珈   終審:易湘鋒

來源: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

  下載APP